“目前,在國內熟悉混業經營的金融人才很難得!”有金融界人士不無擔憂地對記者表示,幾個混業金融試點企業剛剛邁開步伐,就使得中國混業金融人才嚴重匱乏的現狀凸顯出來,今后隨著更多的金融企業步入混業經營,到時這種短缺的現狀將會更加嚴重。
要找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務都懂的人才實屬不易。此前,有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大約有金融人才300萬人左右,符合這一要求的不到10萬人,這使得混業經營面臨人才短缺的難題。
以客戶經理為例,隨著個人財富的不斷增長,個人理財業務已成為金融機構的一項頗有前景的業務。在個人理財規劃中,客戶需要儲蓄、信貸、保險、證券、期貨等各種金融產品的一站式服務,混業經營使得客戶在一家金融機構獲得幾種業務服務成為可能。這也對金融機構的客戶經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客戶經理熟悉各種金融業務。但在當前,到哪里去找這樣的客戶經理已經成為金融機構人力資源部老總的“頭疼事”。
另一方面,單項業務平均利潤降低,金融機構目前已很難依靠單一業務提高市場競爭力,這就需要金融機構開發多業務綜合的金融創新產品。要開發這些產品就需要熟悉混業經營的研發人員,來自企業的信息顯示當前這種人才也出現短缺。
“低端的混業人才已經如此短缺,更不用說高端人才了,你們記者如果有合適的人可以幫我們推薦!币粐鴥戎鹑诩瘓F的人力資源老總對記者如此表示。
中國作為發展中的經濟體,金融業發展的歷史還比較短,金融人才還處于緊缺階段。傳統的銀行、證券、保險等“分業”概念,似乎已很難概括和限定金融人才需求變化的未來時態。既要求金融混業人才須具備淵博的經濟、法律知識,全面了解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相關知識,也要求金融混業人才擁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具有優良職業操守、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能力。在當前,專業和稱職的金融混業人才的短缺是制約我國金融混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雖然目前大陸國有金融系統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但他們適應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運作方式,對本行業之外的金融業務關注比較少,這與國外當前金融運作模式有不少距離。這使得許多企業不得已從海外引進高級金融人才。但是另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這些高薪引進的人才又對國內經濟市場運行機制不熟悉,從而產生了“水土不服”的現象。
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教授認為:“內地金融人才不缺少高學歷,最短缺的是先進的金融學知識和實踐經驗。我們不否認引進人才的積極意義,但也要看到引進人才的局限性,我們應該引進和培養雙管齊下,盡快建立適合國情的混業經營隊伍,這樣才有助于金融人才隊伍的健康發展。香港是亞洲的金融中心,聚集著大批金融專家與人才,在金融人才培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香港又與大陸有著天然的聯系,這使得香港在對大陸金融從業人員的培養上將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發揮香港金融業的優勢,提升內地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顯然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國內混業金融人才短缺的現狀也引起了國家職能部門的重視。為適應金融業對高層次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經教育部批準,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中國銀監會等相關職能部門與金融機構的支持下,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設立的“我國入世后(金融行業)急需人才培養項目”已開始實施。該項目將以公派留學、攻讀學位、中(短)期國內(外)研修等多種方式為國家培養金融行業急需人才,并被列入國家公派留學的人才培養計劃之中。鑒于該項目主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留學基金委將對所選派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培訓重點主要是專業技能應用以及語言溝通能力。如果所選派人員既具備專業知識又能靈活運用外語,則可在評審程序后直接派出學習。
出處:經濟參考報